足球俱乐部新基地引争议,李明直言租赁模式难以承载文化公益使命
发布时间:2025-09-07 01:19:40 | 次浏览
在北京西北部一片新开发的体育产业园内,一座崭新的足球训练基地刚刚落成,绿草如茵的训练场上,青年球员们正在德国籍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传接球训练,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,俱乐部总经理李明的心中却有着难以释怀的忧虑。
“尽管这个新基地设施完善,但终究只是租赁性质,我们无法在此基础上充分实现俱乐部的文化属性和公益属性。”李明在接受专访时坦言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遗憾。
这座新落成的训练基地占地120亩,拥有八块标准训练场地,其中两块配备地暖系统,一座可容纳500人的室内训练馆,以及现代化的康复中心和球员公寓,从硬件设施来看,这无疑是国内顶尖的专业足球训练中心。
问题在于这片土地的使用性质,由于城市规划限制和土地资源紧张,俱乐部只能以长期租赁的形式获得使用权,而非永久性产权,这一模式在国内职业足球俱乐部中相当普遍,但却给俱乐部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诸多限制。
“没有土地产权,我们就无法按照俱乐部的长远规划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。”李明解释道,“比如我们原本计划建设一个俱乐部历史博物馆,一个面向社区开放的足球文化中心,还有一系列青少年足球培训设施,但这些都需要对土地和建筑进行改造,租赁模式下这些计划难以实施。”
足球俱乐部不仅仅是一个体育竞技组织,更是一个文化载体,在欧洲足球发达国家,俱乐部通常拥有自己的主场和训练基地,这些场所经过数十甚至上百年的积淀,成为了俱乐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“俱乐部文化的培育需要土壤,需要空间,需要时间的积淀。”李明说,“我们希望能够建设一个真正属于俱乐部自己的‘家’,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场所,在这个‘家’里,我们可以展示俱乐部的历史荣誉,传承俱乐部的精神文化,让球员、球迷和社区居民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。”
租赁模式使得这种文化建设变得困难,俱乐部不敢在租赁的场地上进行大规模文化设施投资,因为租约到期后的不确定性会让这些投资面临风险,租赁场地也难以给人们带来“家”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
“举个例子,我们原本计划建设一面‘荣誉墙’,展示俱乐部历史上那些伟大球员和经典时刻,但如果我们不能确保这个地方能够永久属于俱乐部,那么这样的建设就失去了意义,文化需要延续性,需要稳定性。”李明的语气中带着无奈。
除了文化功能外,足球俱乐部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公益职能,许多国际知名俱乐部都会以自己的训练基地为中心,开展一系列社区公益项目,包括青少年足球培训、特殊群体关爱活动、健康生活推广等。
“我们一直希望将训练基地打造成为一个面向社区开放的足球公园,定期举办公益性的足球培训课程,邀请特殊儿童群体来体验足球快乐,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运动健身场所。”李明描述着原本的愿景。
租赁模式再次成为了实现这些规划的障碍。“作为租赁方,我们在场地使用上受到诸多限制,我们需要额外购买保险才能向公众开放场地,而且租赁合同中对场地使用有严格规定,我们不能随意改变场地用途。”
由于不确定租约到期后能否续约,俱乐部不敢大规模投入公益设施建设。“公益项目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,如果我们不能保证这个场所的长期稳定性,那么这些项目就很难持续开展。”李明补充道。
李明的烦恼并非个例,在中国职业足球领域,绝大多数俱乐部都面临着类似困境,由于土地政策、资金压力等多重因素,能够拥有自主产权训练基地的俱乐部凤毛麟角。
这一现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俱乐部文化的浅层化和公益功能的弱化,没有稳定的物理空间作为载体,俱乐部文化难以深耕;没有自主的场地使用权,公益项目难以展开,这导致中国足球俱乐部大多停留在“竞技球队”的层面,难以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“社区俱乐部”和“文化组织”。
“欧洲一些知名俱乐部之所以能够百年传承,正是因为它们有根,有属于自己的家园。”李明说,“这个家园不仅仅是训练和比赛的地方,更是文化传承和社区连接的中心,我们现在缺乏的正是这样的根基。”
面对这一困境,李明和他的团队正在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。“我们正在与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沟通,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创新模式,既符合政策要求,又能让俱乐部获得更稳定的发展空间。”
可能的方案包括与政府合作建设体育综合体,俱乐部以参股形式获得部分产权;或者与房地产企业合作,将训练基地作为大型社区配套项目的一部分;还有一种可能是申请将训练基地所在地规划为专门的体育文化用地,从而获得更长期稳定的使用权。
“关键是各方要认识到足球俱乐部不仅仅是商业机构,还是文化载体和社区平台。”李明强调,“如果仅仅从商业角度考虑,租赁模式可能是最经济的选择;但如果从足球事业长远发展考虑,我们需要给予俱乐部更稳定的发展空间。”
尽管面临诸多困难,李明对未来仍持乐观态度。“随着中国足球改革的深入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俱乐部文化建设和公益功能的重要性,我相信这个问题会逐渐得到重视和解决。”
确实,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关注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,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上给予了俱乐部更多支持,有的俱乐部已经开始建设属于自己的训练基地。
“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方向是正确的。”李明说,“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看到一个真正属于俱乐部自己的家园,那里不仅有最好的训练设施,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活跃的社区活动,那将是中国足球真正成熟的标志。”
站在新基地的训练场边,看着年轻球员们奔跑的身影,李明的目光越过眼前的绿色草坪,投向了更远的未来,他知道,要实现那个愿景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至少,第一步已经迈出。
中国足球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赛场上的胜利,更需要赛场外的深耕,训练基地的产权问题看似只是一个经济或政策问题,实则关系到足球俱乐部能否真正扎根社区、传承文化、履行社会责任,或许只有当每个俱乐部都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“家”时,中国足球才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强大。